#百家说史迎新春#
263年冬天,魏国的大将邓艾偷偷带着军队过了阴平,像闪电一样快速打下了江油,又攻占了绵竹,直接打到了成都门口。这样一来,在西南地区存在了四十多年的蜀汉王朝,眼看就要被灭掉了。
在生死关头,蜀汉的大臣们给刘禅皇帝想了四个办法:一是守住城池,同时让各地的蜀军回来帮忙;二是放弃成都,跑到南中去;三是投靠东吴;四是直接打开城门向邓艾投降。
刘禅想了想,最后决定听从樵周的意见,打开城门投降,这样一来,在西南地区存在了43年的蜀汉政权就结束了。
邓艾因为魏灭蜀之战而变得大名鼎鼎,但他选择暗渡阴平这一招可真是挺冒险的。阴平那条小路又窄又难走,更别说他是孤军深入了,这得多危险啊!要是邓艾在行军时碰到蜀军死命抵抗,那他这支孤军很可能就被蜀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援军给包围消灭了。
但邓艾押对了宝,这支像天兵天将一样突然出现的魏军,一路上无人能挡,直逼成都,而刘禅皇帝最后决定不打就投降了。
《三国演义》里头把后主刘禅写成了一个傻乎乎、一点本事都没有的皇帝。但其实,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,还是稳稳当当坐了30多年的皇位,是三国时候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,仅次于孙权,这说明他多少还是有点能耐的。
当魏军猛然间把城围了起来,刘禅决定先听听本地人樵周怎么说,这可不是因为他被啥坏话给迷惑了,而是樵周的话让刘禅明白,现在的蜀国人既没法打,也不愿意打。
【被隐藏的本地人】
因为《三国演义》主要讲的是刘备团队的故事,所以容易让人觉得刘备团队占领益州后,那儿就有了两大阵营。一边是跟着刘备从荆州过来的团队,像诸葛亮、关羽他们都是,另一边就是益州当地的势力,法正、李严就是他们的头儿。
但其实,这种想法不对,法正、李严他们那一帮人并不是益州本地势力,跟刘备集团一样,都是外面来的。
要说益州的权力结构,得从刘璋的老爸刘焉讲起。刘焉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代,身体里流的是皇家的血。在汉朝末年那一堆军阀里,刘焉的名声不算响亮,但话说回来,汉朝末年那种群雄各自占地为王的情况,某种程度上就是刘焉的一个建议搞出来的。
在黄巾军造反的那个时候,刘焉觉得各地得自己想办法组织队伍去对付黄巾军。他提出,把皇室成员和重要大臣派到各地去,设个州牧的官,这个州牧的权力比刺史、太守都要大。州牧在他们管的州里,简直就像个小皇帝一样,说了算。这个办法就是有名的“废史立牧”。
刘焉是个有皇室背景的人,他原本打算去交州当州牧。但后来听说益州的刺史郤俭在那里拼命搜刮钱财,名声很臭,而且益州还特别富裕。于是,他就向朝廷请求,改去益州当牧守了。
刘焉去益州当官的时候,那个超级贪心的益州刺史郤俭已经被黄巾军给收拾了,而黄巾军自己呢,也被当地有钱有势的人组织起来的地方军队打得七零八落。刘焉一到任,就赶紧跟这些地方豪强联手,很快就把黄巾军给摆平了。
可现在的刘焉碰到了一个难题:要怎么和地方上有势力的人打交道呢?要是他只能依靠这些地方大佬,那他刘焉不就只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嘛。不过,要是他手里还有别的底牌,那情况说不定就能好点了。
董卓之乱过后,刘焉瞅准时机,因为好多南阳、三辅那边的人逃到益州来躲难。他就把这些难民安排到军队和政府里,这些人后来形成了一个叫“东洲派”的小团体。法正和李严啊,都是这个派系的人呢。
益州派是当地的大地主,因为根深蒂固,所以很难管。而东洲派呢,是由流浪过来的人组成的,没啥根基,好管理。因此在分蛋糕时,刘焉越来越偏向东洲派。这让益州本地人不高兴了,他们搞了好几次大规模的造反,但都被刘焉和东洲派联手给压下去了。从那以后,外来的东洲派就成了益州的老大。
【外来者的外来者】
当刘备踏进益州的时候,益州当地的人并没有拼死反抗。他们心里清楚,益州其实从来就不是他们自己人的益州,而是刘焉、刘璋父子以及东洲派的地盘。这次刘备把刘璋给替换了,不过是换了个老大而已。再说了,刘备来了,说不定还能打压东洲派,提拔他们这些益州本地人呢。
但其实他们都想错了,刘备进川时带上了自己起家的荆州团队,赶跑刘璋后,又跟东洲派握手言和。这样一来,益州的权力就分成了三层:刘备带来的荆州人是老大,东洲派成了老二,益州本地人就只能排老三了。
刘备,这个外地来的统治者,在益州当上了老大。说实话,他来了并没给益州人带来多少实惠,反倒是让益州人头顶上的大佬从一个增加到了两个。
刘备活着的时候,因为威望大,能镇得住荆州、东州和益州这三股势力。刘备去世后,这三股势力就开始不安分了,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更是明里暗里斗个不停。最后,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赢了,但益州集团也没被彻底打败,这里面还有刘禅在暗中平衡的原因。
那时候,益州的各个郡老是闹反叛。在诸葛亮刚开始掌权的时候,离蜀汉中心比较远的南中地区,就经常起兵造反。所以,诸葛亮在北伐之前,先动手平定了南中,效果还挺不错。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,南中那边不但没再大闹叛乱,还给北伐提供了不少物资和士兵呢。
诸葛亮发动北伐后,蜀汉那边闹叛乱的地方,就从南中那儿慢慢往北挪了。这事儿跟诸葛亮在益州北边大量收粮食、招士兵,给那边添了不少负担有关。
诸葛亮去世后,到了蒋琬和费祎掌权的时候,蜀汉对北方的征战就变得不那么频繁了。不过,蜀汉国内还是常常有人闹事,后主刘禅为了平息这些反叛的声音,就经常发布大赦令,希望能缓和一下和反叛势力的关系。
到了姜维掌权的时候,他又开始打算北伐。但这时候,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差距更大了,北伐给益州的百姓添了不少负担。东吴的使臣来到蜀汉,看到蜀国人脸色都不好,这说明姜维没法像诸葛亮那样,既搞北伐又稳住经济。年复一年的北伐,差点儿把益州的经济给搞垮了。
益州那边的人反叛有个规律:就是次数挺多的,但每次规模都不大,主要就是些农民起义和小土豪搞的小叛乱。这主要是因为益州的大户人家在蜀汉朝廷里被压着,没啥大势力。
不过,益州的大部分人口都是本地人,所以不论是荆州派还是东州派,甚至是后主刘禅,在蜀汉政权里,都不可能把益州的本地人完全排除在权力圈之外。
荆州派和东州派的人手不多,到了蜀汉政权快不行的时候,这两个掌控蜀汉的主要派别都遇到了人才不够用的问题,于是像樵周这样的益州当地大户人家的人,就开始插手朝廷大权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益州当地的大家族在蜀汉政权里能捞到的好处还是很少,他们被那些外来的东州派和更是外来的荆州派在权力上给压了一头。
【谁的益州?】
从刘备进入益州,一直到刘禅打开城门向邓艾投降,这四十多年里,益州的老百姓心里一直有个疑惑:益州到底算是谁的呢?而且这个疑惑,在蜀汉政权快结束的时候,益州本地人心里头就越想越不明白了。
益州的大户人家碰到了这些难题,益州的普通老百姓也一样遇到了这些麻烦:蜀汉朝廷年年往北打战,吃的用的、还有士兵都要靠益州的百姓来出。蜀汉跟曹魏比起来,实力要弱一些,年年打仗给益州百姓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。而且北伐老是失败,这种压力就一直存在着,慢慢地就让益州的百姓对蜀汉朝廷不那么认可了。
那么益州不光是益州人自己的益州,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呢?益州的大户人家们回答说:能,至少能解决一部分。
要想拿回益州的控制权,最直接的法子就是推翻蜀汉政权,让益州本地人自己来管。这样一来,所有的权力就都能收回来了。不过呢,益州本地的大户人家本来就势单力薄,又团结不起来,所以这个办法实施起来真是太不容易了。
另一种方法就是加入某个政权,想办法掌握核心权力。虽然这样当不上老大,但也能拿回不少权力。只不过,在荆州派和东州派牢牢控制的蜀汉政权里,这条路恐怕走不通。不过,说不定在别的政权里能行得通。
曹魏在北方站稳脚跟后,基本上沿用了汉朝的那一套制度。地方上的大官都是朝廷派的,但这些大官到了地方上,得跟当地的大家族联手,这样才能管得好。
对于益州的大户人家来说,要是投靠曹魏政权,只要跟朝廷派到益州的官员处好关系,就能捞到好处。可要是还留在蜀汉政权,就得一直被荆州派和东州派压着。加上蜀汉政权北伐老打败仗,益州本地人想通过北伐胜利捞点外快的念头也泡汤了。这么一来,他们对蜀汉政权的忠心,也是飞快地没了。
【守护者】
263年8月,钟会、邓艾和诸葛绪带着18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朝蜀汉打来,可那时候的蜀汉却在自个儿家里闹矛盾。领兵的姜维怕被朝廷秋后算账,就主动要求去沓中种地了。
挺有意思的是,上面那张表里,刘禅不光处罚了姜维,还有那个名声很差的宠臣黄皓,以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。
姜维的情况挺特别,他是在诸葛亮当权时被提拔起来的,按理说算是荆州派的人。不过到了蒋琬和费祎掌权的时候,姜维和荆州派的关系就没那么铁了。特别是在费祎掌权的后期,刘禅皇帝还特意提拔姜维,好让他和费祎之间能有个平衡。
诸葛亮在荆州派系的儿子诸葛瞻,要求惩处算是半个荆州人的姜维,这说明那时候蜀汉朝廷里面的政治争斗已经很厉害了。
蜀汉因为内部矛盾严重,先丢了一个重要的城镇给钟会。还好姜维反应快,守住了剑阁,跟钟会对抗了半年。这半年里,钟会都想着要撤退了。可谁都没料到,邓艾带着一支小部队,从阴平小道偷偷溜进了蜀汉的后方。
这次魏国攻打蜀国的大将军钟会,他是曹操时期的大官钟繇的儿子,他们家族在朝廷里势力很大,所以这次就算打不下蜀国,钟会也不会有啥大问题。可邓艾不一样,他出身平凡,特别想干出一番大事业,所以当钟会打算撤退时,邓艾却偷偷走了条叫阴平的危险小路。
邓艾的军事赌注初见成效,谁也没想到,江油的守将马邈居然没抵抗就投降了,这让邓艾更有了信心。他接着攻打绵竹,刘禅皇帝一看情况不妙,赶紧派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绵竹阻拦邓艾。
绵竹之战对诸葛瞻和邓艾来说都至关重要,要是绵竹失守了,邓艾带领的魏军就能一路打到成都,让蜀汉的都城陷入危险。可要是绵竹守住了,那邓艾带的这支孤军可就惨了,里面没粮草,外面也没援军,只能陷入绝境。
到了这个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,后主刘禅派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带兵对抗魏军。这么做不仅仅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后代,在军队里威望很高,更重要的是,他是蜀汉朝廷里荆州派的实际领头人之一,所以诸葛瞻肯定会拼尽全力去抵挡邓艾的进攻。
诸葛瞻和邓艾在绵竹大战了一场。虽然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,在军队里很有威望,但他没带过兵打过仗。真刀真枪拼起来,他还是输给了老将邓艾。随着蜀汉最后一位守将战死,邓艾带着他的精兵强将,直接攻打蜀汉的首都成都了。
要说的是,就算诸葛瞻没啥经验,邓艾打败他也挺不容易的。这说明,就算邓艾的大军已经打到了成都,他们也没占多大便宜。现在,蜀汉的皇帝刘禅和大臣们得做个大决定,这决定关系着国家的存亡:是要拼死抵抗呢,还是直接投降。
【关键力量】
成都的城墙很结实,要是刘禅能让全城的老百姓和士兵一起使劲儿防守,按道理说是能挡住邓艾一段时间的。但光挡住还不够啊,刘禅得琢磨琢磨,挡了之后蜀汉能不能等到其他军队来帮忙。
说起来,这时候有四支蜀军队伍可能可以回来支援成都。
在成都的西边,汶山郡里的汶山、龙鹤、冉駹、白马这些地方,有一些士兵可以调用,加起来大概有好几千人。
在成都的东边,能用的军队就只有罗宪率领的江州兵马了,可这些人加起来也才几千个。
在成都的南边,霍戈负责守卫南中的六个郡,他能调动的兵力超过一万人。
在成都的北边,有个重要的地方叫雒城,它现在还没被攻下。姜维的军队距离那儿七十里远,他正带着人在前面挡住钟会的主力大军,因此,能从他那里调回成都的士兵也非常少。
要是上面那四路军队都能顺利回到成都,和成都的守军加在一起,人数上就能比邓艾的军队多一些,不过优势不算很明显。
在这四路可能回来帮忙的军队里,南中那边的兵力比较充足。邓艾军队围城的时候,蜀汉的大官给皇帝刘禅出了个主意,其中一条就是放弃成都,跑到南中去。这说明啊,在这紧要关头,南中的蜀军对蜀汉来说可真是重要得很。
南中地区的将领霍戈,虽然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,但有件事很重要:他来自益州本地,是蜀汉政权里实力相对较弱的益州派的一员。
现在这个时候,荆州和东州两方的势力大多都被拖住了,如果刘禅想要反抗,那能不能赢,关键就看那些常被忽略的益州本地人了。
南中地区的军队愿不愿意在益州人的带领下回来帮忙,还有益州人是不是还愿意为了蜀汉政权去打仗,这两点成了这场战役能不能赢的关键。
当蜀汉朝廷运转顺畅时,还能靠着荆州派和东州派掌握大权,让益州的人为他们打仗。但邓艾带着魏军一来,把蜀汉朝廷给搅乱了,这时候益州的人愿不愿意回来帮忙,就看他们心里认不认可蜀汉朝廷了。
益州的老百姓在这么紧急的关头,愿不愿意和蜀汉一起挺过难关,看看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的态度就知道了。因此,当刘禅听了益州很有名望的学者樵周建议开城投降后,他心里就已经明白抵抗下去会是什么结果,所以就决定直接投降了。
【渺茫的希望】
蜀汉军队来到益州后,想让当地人听他们的话,为他们办事,有两个主要办法:一个是用武力让他们屈服,另一个就是通过给好处来换取他们的支持。
荆州派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,足以让东州派和益州本地人都感到震慑。
说到利益分配,荆州派给了东州派一些好处,但益州本地的人得到的就比较少了。
当然了,蜀汉政权除了给益州本地人带来好处,还给了他们另一样东西,那就是希望。
蜀汉是个特殊时期的临时政府,它之所以存在,就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:重振汉朝。
蜀汉集团把兴复汉室当作最高的政治追求和口号,没有这个追求和口号,蜀汉政权就得散架。要是真把兴复汉室这事儿办成了,三国最后被蜀汉给统一了,那益州本土集团作为蜀汉的第三大股东,在统一全国后,虽说拿到的政治好处比不上排第一的荆州集团和第二的东州集团,但肯定也能捞到不少甜头。
不过,从诸葛亮开始,到蒋琬、费祎,再到姜维,他们北伐成功的希望是越来越小。大家都明白,蜀汉仅靠一个州的力量,是没法跟曹魏九个州抗衡的,这种想法在益州本地人心里越来越普遍。既然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了,益州本地人想通过蜀汉统一天下来得到更多好处的梦想也就破灭了。结果呢,他们不仅要承担北伐带来的沉重负担,而且在蜀汉集团里还没啥地位。这种明显的不公平,让益州本地人的不满情绪一天比一天高涨。
在益州人眼里,益州要是被曹魏管,可比蜀汉管要好得多。对益州的大户人家来说,他们只需听洛阳曹魏朝廷的,不用再受荆州派和东州派的欺负。对老百姓来说,也不用再受连年打仗的苦了,反正都得交税,不论是交给蜀汉还是曹魏,有啥不一样呢?
《三国志》里头写了,邓艾的军队打进蜀地以后,蜀国的老百姓呢,不是跟着蜀汉的官员一起对抗魏军,而是都跑到山里躲起来了,好像谁赢了跟他们都没啥关系似的。
刘禅做了蜀汉30多年的皇帝,他可不像小说里写的那么傻。他对蜀汉的局势心里清楚得很,要让那些根本不支持自己的人,在最后关头豁出命来保护他,实在是太难,也太危险了,万一失败,后果不堪设想。所以,刘禅考虑再三,最后决定不抵抗,直接投降。
蜀汉就像个临时组建的团队,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想要“重振汉朝”。要是没了这个目标,它存在的理由就变得不那么站得住脚了。再加上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了曹丕,还有刘备在白帝城去世,这些事都让蜀汉喊的“重振汉朝”的口号变得不那么有说服力了。
明白了这一点,就能懂诸葛亮为啥急着北伐了,他就是想在大家心里还念着“汉室”的时候,赶紧把蜀汉的力量壮大起来。
时间慢慢过去,魏蜀两国的人渐渐忘了汉室这回事,益州的老百姓也不愿意再为了一个没啥实质意义的政治说法,去承受年复一年的战争痛苦了。